第一章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第一节害虫类别与虫害形成机制一、害虫的类别1、按重要性分:关键性(常发性、主要)、偶发性、潜在性(次要)害虫;2、按取食作物种类的多寡分:多食性、寡食性、单食性害虫;3、按取食作物的类别分:水稻、小麦、棉花、杂粮、大豆、果树、蔬菜、甘蔗和仓库害虫,还有中药材、花卉、烟草、桑树、茶树、森林害虫;第一页,共二十三页。4、按取食作物的部位分:食叶性、食茎杆性、食根性、食花性和食果性害虫;5、按口器分: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害虫;6、按是否迁飞分: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7、按分类地位分:鳞、鞘、双、同、半、直翅目等害虫。第二页,共二十三页。二、虫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途径1、虫害形成机制(形成条件、发生原因):①必须有虫源和侵入②必须有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生的环境因素③必须具备适宜的寄主作物和生育阶段第三页,共二十三页。2、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虫灾防治的基本途径有三:(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植物检疫、阻隔法、驱避剂)。(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有:①消灭或减少虫源;②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③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第四页,共二十三页。第二节害虫虫情调查方法一、昆虫的田间分布型1、随机分布(波松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呈均匀的分布。如三化螟卵块、玉米螟卵块的分布。2、核心分布(奈曼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多个具核心的小集团,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的分布。3、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疏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密度的不规则的块或带混合而成,多个核心相互接触。如大螟幼虫、棉蚜、棉叶螨前期在边行的分布。第五页,共二十三页。ABCD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核心分布;D.嵌纹分布昆虫的理论分布型第六页,共二十三页。…………………………….…………………………….…………………………….…………………………….…………………………….…………………………….…………………………….…………………………….…………………………….…………………………….…………………………….…………………………….…………………………….…………………………….…………………………….…………………………….…………………………….…………………………….…………………………….…………………………….…………………………….…………………………….…………………………….…………………………….…………………………….…………………………….…………………………….(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分布型)(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分布型)(大的长方形田块和核心分布型)(田边多,田中少的嵌纹分布型)(成行的作物和核心分布)(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分布型)第八页,共二十三页。三、调查取样单位和数量1、长度单位2、面积单位3、体积或容积单位4、重量单位5、时间单位6、以整株或植株的某一器官为单位7、诱集物单位8、网捕单位第九页,共二十三页。四、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一)以虫口表示(虫口密度)1、地上部分的虫口:如每平方米幼虫数、百株蚜量等;2、地下部分虫口:如每平方米土中幼虫数;3、飞翔或行动迅速的昆虫:以单个容器逐日诱集数表示或网捕单位表示。第十页,共二十三页。(二)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1、被害率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2、被害指数被害指数=(各级值×相应级的株数累积值/调查总株数)×100%3、损失率损失率=损失系数×被害率×100%其中:损失系数=[(健株单株产量-被害株单株产量)/健株单株产量]×100%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计算1、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防治前平均虫量-防治后平均虫量)/防治前平均虫量]×100%校正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