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卡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惠农卡是我行为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专门为广大农户研发推出的一款金融产品。自去年4月惠农卡首发以来,在各级行大力推进下,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迅猛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已成为我行服务“三农”的拳头产品和响亮品牌。截至9月末,全行发放惠农卡2967万张,通过惠农卡向289万农户授信718亿元,并向其中216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568亿元。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前一阶段惠农卡试点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潜在风险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我行服务“三农”工作全面推开,惠农卡业务规模将不断扩大,客户积累将大幅增加,风险隐患随之急剧增多。能否增强惠农卡业务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对于确保惠农卡业务持续有效开展至关重要。一、惠农卡业务面临的风险隐患有效防控惠农卡业务风险,首先要全面认识和把握这项业务开展中的各个风险点。具体来说,惠农卡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操作风险。从发卡环节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惠农卡发放给农1户时,必须由农户亲自修改密码、当面激活,但在实际操作中较普遍地存在由银行代设密码、代为激活的现象。二是总行明确规定惠农卡发放必须履行严格的签收手续,确保惠农卡发到农户手中,但在现实批量发卡中存在代领、代签行为,甚至有部分卡仍滞留在合作单位(村委会)或客户经理手中。从农户小额贷款情况看,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调查不到位,信息采集不全、不真。甚至出现私贷公用、多人贷一人用的“假农贷”。二是有效担保问题。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了多种担保方式,但许多新的担保方式在法律效力、可变现能力、抵押品监管、价值稳定性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缺陷,能否真正发挥第二还款来源保障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三是贷后管理方面。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对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及贷款第1页共17页资金用途监管不到位。(二)信用风险。农户诚信意识不强,部分农户信用观念差,还款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重,少数农户甚至从贷款开始就无还贷念头,贷款到期不按时归还。而农户的不守信行为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大批量不良贷款形成。(三)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户收入,影响还贷能力。市场风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风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闭塞、信2息来源渠道少,收集信息的困难程度相对较高,加之农民自身素质低,组织程度差,造成农民对农产品市场规模、价格的预期与实际差距较大,无法合理安排生产。二是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市场风险。随着农产品在越来越大范围内流通和交易,大量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都有可能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市场风险很容易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偿债能力降低,从而形成贷款风险。(四)自然风险。农业是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疫情等,农户正常生产经营将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到期难以还贷。自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小额贷款就难以清收,而且很可能是大面积、区域性、行业性的。(五)声誉风险。惠农卡产品的初衷是为广大农户提供普惠制、广覆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广泛认同,使农民朋友真正感到惠农卡实用、好用、爱用。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口惠而实不全,势必损害该产品的品牌形象,甚至有损农行的整体形象。目前可能对我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主3要有三。一是整体推进和大规模批量发卡中,目前存在第2页共17页不少“空卡”或“睡眠卡”,造成滥发卡、卡没用的印象。二是部分农户认为有卡即有贷,他们办了卡,贷不到款就认为被欺骗,到处上访、投诉。三是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相对落后,用卡不方便、取现难,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更难甚至是无法使用。上文简析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的主要风险点,而各种风险又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