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条例》呈现三大特点着力增强党的自净能力学者解读《准则》《条例》《准则》《条例》呈现三大特点着力增强党的自净能力中国共产党拥有牢固的执政地位和坚强的执政能力,与其政治上的先进性分不开,这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应反复强调的。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的是,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修正自我,才能保证政治上先进。怎样才能满足要求。笔者认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是关键。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在党内法规体系中位阶比较高,仅次于党章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正是这方面的最新努力,《准则》和《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保障,笔者认为,这两项党内制度,有三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第一,信仰信念作为核心问题突出出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特点,也是与西方政党差异最大的地方,是政治属性或者政治信仰不同。马克思主义主义政党要求其成员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念,这也是《准则》在总结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时连续提了10个主义: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准则》和《条例》把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作为突破口,旨在促进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在两个文件中的地位十分突出。比如,与1980年版的《准则》相比,本次颁布的《准则》有一个重要变化,前者目录第一条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这一次是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变化是需要党的成员特别关注和深思。第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于关键点上突破第1页共3页《准则》和《条例》点明当前存在的问题时,直接而又犀利。比如,其中点出了态度暧昧、明哲保身、当老好人、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甚至还有野心家、阴谋家等现象。怎样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准则》和《条例》内含几个关键点或逻辑关系。强调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既使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并且着力探索制度设计上的突破口,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把制度建设聚焦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强调了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推动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尤其挑明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抓住关键少数设制度。《准则》和《条例》把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其中最显著的是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比如,在《条例》中单设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一章,这显然是对现行条例的突破,把《条例》的意义、作用和价值大大推进。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准则稿、条例稿都强调以高级干部为重点,主要考虑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而抓好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人员是关键。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因此,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第三,把改善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净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准则》、《条例》厘清了许多关系,包括党内的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政治关系、组织关系。规范了处事原则和方式,比如不给领导人祝寿,等等。所有关系和处事原则方式的第2页共3页厘定,根本在于规范权力运行,避免滥权和寻租。这一点与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起来认识,印象会更加深刻。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导致纪律松弛的原因,不是制度缺失,而是缺少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所以,《准则》和《条例》着力于优化政治生态,这其实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