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的資料分析與呈現•質的分析的嚴謹性,有賴於詳實的描述(description)資料之呈現,使別人閱讀了分析結果之後就能有所理解,並能做出自己的詮釋。•「詮釋」(interpretation)包括解釋發現結果,回答有關「為什麼」的問題,指出研究結果之特定或重大意義,並找出分析架構之「組型」(patterns)。質的資料分析處理質的資料基本原則•1.當開始蒐集資料時,即進行初步分析。•2.將資料作成索引或標籤。•3.產生主題、類別、編碼等。•4.思考,並省察。應用分析札記,以達概念層次。•5.應用檔案管理系統,以分類整理資料。和資料玩遊戲。•6.並無分析資料的「正確」方式,唯有系統化組織資料。•7.以多種不同方式分割資料,再放一起,以形成圖像。多加比較。•1.個案分析:以每位受訪者、或每個研究單元(如一個關鍵事件或一個組織)為核心,撰寫個案研究報告。•2.跨個案分析:將不同訪談單元、不同受訪者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加以綜合,找出共通的意義組型。質的資料之分析策略•第一步:組合原始個案資料。•第二步:建構個案記錄:將原始個案資料加以組織、分類、編輯,成為可管理、可查詢的資料庫。•第三步:撰寫個案敘事(narratives):按時間順序或主題來呈現個案之整體面貌。個案分析步驟•1.遍讀所有的訪談內容或實地工作札記,並於空白處寫下自己的評語或「寫上主題」。•2.將資料歸類到不同的主題下,並「貼上標籤」,「作成索引」,建立資料的分類系統。可將資料段落置於不同的主題之下。如:方案的活動、參與者對方案的反應、參與者間的互動、工作人員的角色、方案對參與者的影響、團體歷程等。•3.由其他分析者對資料做出編碼。•4.比較和討論編碼的結果—分析的三角測定。內容分析開放性編碼•1.標定現象(Labelingphenomena)–將一個觀察、句子、段落詳細分割,賦予每一區隔的事件、想法等一個能代表該現象的名字。例如:「注視」、「廚房的工作」、「傳遞訊息」、「不干擾活動」、「有效率」、「監督」、「提供協助」等。•2.發現類別(Discoveringcategories)–將相類似的概念組合起來,賦予一組概念的類別,更為抽象。例如:「品管員」、「監控工作流程」等。•3.命名類別(Namingacategory)–將類別加以命名:(1)文獻導出之概念(2)生活化之概•4.發展類別屬性和向度(propertiesanddimensions)–界定類別屬性或特徵,以連續量尺判定類別屬性之向度•1.編碼(coding)是找出資料中的類別(categories)。嘗試發現真正的類別,並賦予名字。•2.儘可能將這些類別與其出現的背景脈絡做不同的連結。•3.將類別彼此連結,建構適當的次類別(sub-categories)。•4.以特定資料為基礎進行編碼,標示每一次編碼,注明頻率、頁碼、行次等。•5.發展核心類別(corecategories),使所有的類別與次類別和該核心類別相關連。•6.淘汰不相關連的類別,除非能找到使其和核心類別相關連的方法。質的資料編碼之原則觀察資料之分析策略按年月順序按年月順序描述出觀察所發現的結果,不斷作描述性記錄,從頭到尾完整陳述整個故事。關鍵事件描述關鍵情節或重大事件,不必按照事件發生的前後順序,而是按照事件的重要性程度來記錄。不同場合再作跨個案分析之前,對每個個案的不同地方、場所、位置有所描述。人物對個人或群體作詳實的描述。過程將資料加以組織,描述重要的過程(如控制、決策、社會化和溝通等)。論題將觀察結果加以統合,闡明關鍵之研究論題。質的資料分析之呈現•1.矩陣(Matrices)•2.地圖與圖表(MapsandCharts)–(1)流程圖(Flow-charts):呈現歷程。–(2)組織圖(Organizationalcharts):呈現關係和作用。–(3)因果網絡圖(Causalnetworks):呈現因果關連。教師對中途學生的責任承擔起責任將責任轉移他人教師的介入行動復健諮商者/朋友直接幫助學生轉介者轉介至其他協助機構維持(管理)交通警察使學生順從系統活動鴕鳥忽視問題並期待他人有所作為懲罰傳統守舊者應該讓學生知道後果嚴重抱怨者應該有人把這些學生帶走矩陣實例組織圖實例概念性質向度類別開放編碼條件策略後果主軸編碼故事命題選擇編碼紮根理論資料分析研究報告所回答的問題•當我進行這個學習時,我希望研究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