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讲稿)6.巧言令色暗藏玄机第二天一早,刘邦带领一百多位随从来到鸿门,面见项羽。鸿门,是古地名,在今临潼市东五公里的鸿门堡村,是当时通往新丰的大道。“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很多解读《项羽本纪》的人都认为这个“谢曰”的“谢”,是“谢罪”的意思。我认为:这个“谢”绝对不能讲成“谢罪”。“谢罪”是承认自己有罪,刘邦此时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自己有罪。这个“谢”就是“解释”。刘邦对项羽的一番说辞,主要是对项羽实行解释;他要通过解释,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刘邦的鸿门说辞非常高明,非常值得认真品味: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您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入关破秦,又在此处见到将军。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要害细细品味刘邦这段话的要害有三条:第一,叙旧。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理解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所以,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叙旧,刘邦想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结果证明,这种策略极为有效。项羽本来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刘邦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使糊涂的项羽更加糊涂,以便利用项羽政治上的糊涂,避免与项羽在此时摊牌。第二,逢迎。经过张良的开导,刘邦已经完全了解引发项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为刺伤了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关键又是自己比项羽先入关。所以,在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极力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说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没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这个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刘邦这个手其实就是拍马屁,仅仅刘邦拍得非常高明,拍得项羽浑然不觉。这在拍马屁之中理应是最高境界。第三,化必然为偶然。刘、项两大集团的矛盾,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所以,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刘、项误会。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通过以上三点,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刘邦的这番鸿门说辞非常厉害。而且,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更是不容易。刘邦平时怎么说话?那是张口“骂曰”,闭口“乃翁”(你老子)。《史记》中记述刘邦语言,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一个“骂”,似乎刘邦不骂人就不说话,说话就要骂人。《史记》中刘邦有三种身份,一是沛公,二是汉王,三是高祖;所以,《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但是,这个动辄“骂曰”的刘邦,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句骂人话都没有。能够说,对刘邦一生来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这也说明刘邦说话完全能够不骂人。刘邦权谋善变,项羽粗鲁直爽,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7.愧然生悔傲然显威项羽心生忏悔项羽又是如何理解刘邦的鸿门说辞的呢?听到刘邦这个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晕头转向了,简直摸不着北了,因为他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此时他真心实意地感到对不起自己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感到内心忏悔。我们这样讲有根据吗?有!我们只要看看项羽听了刘邦的鸿门说辞后的回答,就能明白项羽是怎么想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推出曹无伤作为替罪羊,为自己开脱“罪责”,这不是内心忏悔是什么?项羽对刘邦的内心忏悔是项羽彻底受骗的标志。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之命!一句话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幼稚!当然,这个“罪责”是项羽自己认为的“罪责”,并不是项羽真正的罪责。消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来说,何罪之有?有人认为:为了辩白和洗刷自己,项羽将归附和投靠自己的人说出来,是项羽的粗豪少谋。这话并不错,但是,这种看法并没有看清项羽。项羽是因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