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的机制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的机制广东省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黄深广东省中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黄深•冠心病至今仍是全球性致残和致死的首位疾病,ACS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常威胁着患者的生命。•ACS导致的死亡大部分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2h之内,通常原因为心室颤动。•原发性室颤在ACS前4h发生率最高(3%~5%),约占全部室颤的60%,12h内约占全部室颤的80%。•冠心病至今仍是全球性致残和致死的首位疾病,ACS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常威胁着患者的生命。•ACS导致的死亡大部分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2h之内,通常原因为心室颤动。•原发性室颤在ACS前4h发生率最高(3%~5%),约占全部室颤的60%,12h内约占全部室颤的80%。•2007(GRACE)对ACS合并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和预后等作了详细的研究。•55%室颤发生在2天内,然而NSTEMI和UA患者的室颤多发生在晚期。VA发生时间与住院死亡率关系:如果室颤发生在2d内,死亡率53%,而室颤发生在2d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至81%•2007(GRACE)对ACS合并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和预后等作了详细的研究。•55%室颤发生在2天内,然而NSTEMI和UA患者的室颤多发生在晚期。VA发生时间与住院死亡率关系:如果室颤发生在2d内,死亡率53%,而室颤发生在2d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至81%ACS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期ACS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期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II.再灌注性心律失常III.亚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V.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II.再灌注性心律失常III.亚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V.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定义:AMI后30分钟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征:快,多,短,易,可逆转•I期又分两个时段:Ia期:急性缺血后2-10分钟(折返)Ib期:急性缺血后10-30分钟(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触发活动)•定义:AMI后30分钟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征:快,多,短,易,可逆转•I期又分两个时段:Ia期:急性缺血后2-10分钟(折返)Ib期:急性缺血后10-30分钟(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升高,触发活动)II.再灌注性心律失常II.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定义:ACS发生后,冠脉内血栓或栓子自发性溶解,或治疗后栓塞消除,以及冠脉痉挛缓解再通后,心肌出现再灌注时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时间:闭塞5~30min左右时再灌注性室颤的发生率最高。冠脉闭塞6h后再灌注性室颤几乎不再出现。•机制:微折返•定义:ACS发生后,冠脉内血栓或栓子自发性溶解,或治疗后栓塞消除,以及冠脉痉挛缓解再通后,心肌出现再灌注时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时间:闭塞5~30min左右时再灌注性室颤的发生率最高。冠脉闭塞6h后再灌注性室颤几乎不再出现。•机制:微折返III.亚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II.亚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1.时间:多发生在冠脉闭塞后的6~72h(峰值时间为12~24h)。•2.特点:•①冠脉闭塞后6~10h开始出现•②持续时间长,可达5~6d或更长③以自律性心律失常为主,如加速性室性自搏性心律、室早等,室颤发生较少•1.时间:多发生在冠脉闭塞后的6~72h(峰值时间为12~24h)。•2.特点:•①冠脉闭塞后6~10h开始出现•②持续时间长,可达5~6d或更长③以自律性心律失常为主,如加速性室性自搏性心律、室早等,室颤发生较少IV.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IV.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时间:心肌梗死恢复期•机制:梗死边缘区复极不均一,瘢痕,室壁瘤(触发活动,折返)•时间:心肌梗死恢复期•机制:梗死边缘区复极不均一,瘢痕,室壁瘤(触发活动,折返)ACS伴发心律失常的机制ACS伴发心律失常的机制•心肌缺血触发心律失常的原因:•ATP的耗竭,酸中毒,细胞外钾堆积,细胞内钙和钠离子堆积,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氧自由基的产生,凝血酶的释放,儿茶酚胺的局部和系统性释放,兴奋性的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的缩短等。•将重点侧重于启动和维持缺血性室颤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心肌缺血触发心律失常的原因:•ATP的耗竭,酸中毒,细胞外钾堆积,细胞内钙和钠离子堆积,细胞与细胞间脱偶联,氧自由基的产生,凝血酶的释放,儿茶酚胺的局部和系统性释放,兴奋性的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的缩短等。•将重点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