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实施问题思考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教育在县乡财政中的权重也越来越高。县级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40%。如**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为13%,在省级地方财政中(四川)上升到16.8%,在市级财政中(XX县区)上升到18.%,到县级财政中(XX县区)大幅度提高到26.5%。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年10月对XX省、XX县区以及XX县区三级调研的情况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农村义务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后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变化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年财政体制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从“以乡为主”变成了“以县为主”,但由于县仍属于较低层级政府,大多财政收入不足,难以有效解决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机制是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完善,强调了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在免除学杂费、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高公用经费水平、校舍维修改造费用等方面,提出了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并要求省级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以XX省为例,近年来,教育经费来源主要出现三个变化:农村税费改革前,教育经费主要来自。(1)各级政府的投入,(2)向农民收取教育费附加、教育粮集资、学生家长捐资,(3)向学生收取学杂费,(4)对外招商引资。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主要来自。(1)上级转移支付,(2)县乡政府的投入,(3)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第1页共5页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由中央、省、市专项补助;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经费支出由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以XX省XX县区为例,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比例为:免除学杂费:由中央财政负担80%,省财政负担20%。贫困家庭免教科书费: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贫困寄宿生补助:由县级财政负担。公用经费(达省基本标准):由中央财政负担80%,省级财政负担20%。校舍维修改造费用:由中央财政负担50%,省级财政负担40%,市财政负担10%。教师工资:维持原体制安排,由县级财政负担。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年是新机制实施的第一年,从XX省的情况来看,全省总体进展良好,但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实施新机制后更加凸显的历史欠账问题,也有新机制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1、公用经费依然紧张,学校运转困难。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杂费,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教育费附加。税费改革后,杂费成了公用经费唯一的来源渠道;随着治理教育乱收费,许多原来用来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收费项目被取消。新机制实施以后,公共经费由中央和省财政全额负担,但比原收费额有所减少。如XX县区**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信息技术费、蒸饭费等收入达4245万元;实施新机制后,免收学杂费,取消信息技术费、蒸饭费,而上级下达的上半年免杂费专项资金1715万元,全年预计3430万元,将减少815万元。同时,由于公用经费按生均划拨,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由于规模效应还可以维持,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要保障正常的运营存在更大的困难。2、教师实际收入减少,地方性津补贴难以兑现。教师工资又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和其他工资等项。在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支付以后,基本工资部分基本能够到位,但其仅占教师工资的50%左右,除此之外的补助和津贴,却取决于各地的财政状况,不同省、不同县、甚至不同乡镇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财政困难的地区,实施新机制后,教师地方性补贴和社会保障政策不能全部落实,特别是乡镇学校原第2页共5页来发放的课时津贴、绩效考核奖励等没有了资金来源,教职工实际收入有所减少。如XX县区对中小学教师有两项地方性津补贴政策,分别是每月93元的地方性津补贴和75元的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