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教学课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情节设置一波三折的效果,提高鉴赏水平;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下层百姓反抗强权的愿望。教学重点:1、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理解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神秘色彩;2、分析鉴赏人物,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对志怪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欣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哪位同学听过《干将莫邪》的故事?(两个版本)(2)“干将莫邪”的意思。干将莫邪的故事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后来,干将、莫邪成为利器的代称,他们化为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成为许多武侠大师笔下的利器,演绎了许多恩爱情仇的江湖故事。干将莫邪那种为了事业不惜生命的精神将永传后世。(3)、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畅响亮,停顿恰当三、说译文——同桌互译,疏通文义评点重点词语,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四、说情节——1本文的情节如果用两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复仇)围绕“复仇”两字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山中遇客以命相托客设计谋智杀楚王2文章是小说,而且是志怪小说。你觉得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离奇的?(生谈)生1:干将说“剑在其背”,但赤却“不见有山”,这是一折。生2:赤发现剑在“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于是“日夜思欲报楚王”,这是二折。生3:“王即购之千金”,儿报仇无门,“亡去,入山行歌”,这是三折。师:“报仇无门”,为何还唱歌?生4:心中异常悲伤,应该是边哭边唱,下文中也有呼应。师:“客有逢者”,转机到来——生5:对,客曰:“为子报之”,赤“即自刎”“立僵”。师:“客持头往见楚王”赤真傻,不怕客以头换千金?生6:不,只是诱杀楚王的诱饵。以汤镬煮之,头不烂,引王“往临视之”,后“客以剑拟王”。生7:还有出乎意料的举动:“客亦自拟己头”呢!生8(插嘴):“三首俱烂,不可识别,”赤与仇人葬在一起?师:因不可识别,只能当王葬之,岂不快哉?小结:全文以复仇为主线,依次写了干将嘱咐,赤复仇遇挫,山中客相助,及至最后客杀楚王,与赤共同完成复仇大业。整篇故事内容环环相扣,有悬念,有伏笔,更有转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从这篇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早期小说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师引导学生继续追问:(1)干将遭杀后,莫邪还能在原地生活吗?(2)赤有何本领报父仇?(3)楚王为何常做恶梦?(4)赤逃后,其母亲安置在哪里?(5)客为何要杀楚王,客与楚王有何仇?客与赤是何关系?(生只提问,不作答。)师: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晋人所自著者,有干宝之《搜神记》,……为唐人小说之初祖也。”(全班分角色朗读——字正腔圆,读出气氛)五、故事充满了悲壮色彩,有些情节离奇、血腥,充满神幻色彩。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生杂曰:“人物形象鲜明”。六、分析形象,鉴赏人物,揭示主题这篇故事以生动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干将和他的儿子赤,以及山中客这样三位勇于抗暴的英雄形象。请同学们重点朗读第三、四段,发挥想象力,然后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人物的理解,请大家用“……(词语)用得好,写出了……(人物)的……”说一句话。生9:“即自刎”中的“即”用得好,写出了赤长大得知父亲的死因后,日日想着为父复仇。当他听到山中客愿意帮他完成复仇大业,但要索取他的头颅和剑时的毫不犹豫。生10:“尸乃仆”的“乃”用得好,写出了赤“两手捧头及剑奉之”之后,当他确实听到山中客立下誓言,“不负子也”,才仆倒在地。生11:“踬目大怒”用得好,写出了赤的头与楚王相见时,也表现得异常勇敢。师:其头放入开水锅中煮沸三天都不烂,且还能从沸水中跳出来,,这种复仇的战斗精神与古代神话中的虽头已断但仍“舞干戚”的刑天反抗天帝的“猛志”极其相似。这一幕感人至深,令人肃然起敬。赤的头在镬中跃出,犹“踬目大怒”,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对报仇者勇气的热情歌颂,也是对暴君专横的无情嘲讽。师:山中客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对于“复仇”的经过,故事作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复仇”的背景,故事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