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课时课型公开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态度与情感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难点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手段方法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交流、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一、启发导入课题1、教师启发:痛苦与快乐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来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来分享。2、展示课题:最苦与最乐1、学生发言|:生活中什么最苦?生活中什么最乐?2、大声朗读课题联系生活理解课题二、认识作者1、教师要求学生找资料。2、教师展示资料。3、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课题理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1、学生查找资料。2、发言介绍作者。3、学生朗读展示资料。4、学生讨论发言。让学生认识作者的人生及其与课题的关系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三、朗读课文1、教师放音频朗读。2、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教师展示字词音义练习。1、学生看着课文听朗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学生注音识词。训练朗读能力四、师生探究教师展示问题: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教师启发更正。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弄清文章内容及结构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展示问题: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到底什么叫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学生逐一讨论探究并举手回答问题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六小结与作业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梗概,基本理清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把握了作者的观点。2、课后作业: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巩固提高教学课题:最苦与最乐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2课时课型公开课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态度与情感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重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难点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手段方法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交流、练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文章的梗概基本内容与结构。2、作者的观点。学生发言|:1、作者认为生活中什么最苦?2、作者认为生活中什么最乐?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课题二、逐层分析首先看最苦的部分理解文章1、2自然段内容1、①作者认为:贫、失意、老、死是最苦的事吗?②那他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③a、为什么说贫困不苦?b、为什么说失意不苦?C、为什么老、死也不算最苦呢?④看第二自然段:作者进一步推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不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因为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若能达观,虽老死也不苦。这些都让学生逐层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逐层理解文章内容负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这足见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未了责任有办法解决,唯有一种东西若不解除便像千斤重的担子压在肩头。答应人的事没做,欠钱没还,受了恩惠没报答,得罪了人没赔礼个人是这样,家庭、社会、国家也是如此。人生没有苦痛则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更重的了。三、再来看最乐的部分(即3、4自然段)①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乐”?②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