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二中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徘徊)(2)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的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邓小平的三起: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合作探究】: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任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1资产阶级共和国。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突破口;【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人民公社化严重地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主要内容:(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合作探究】小岗村三步走: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普遍实行:1980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合作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