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标】: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⑵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的条件和声音是一种波。【学法指导】:通过演示“瓶罩实验”使学生了解、分析、推理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完成固体、液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中加工整理得出结论【教具】鼓、锣、音叉、乒乓球、水、手机、塑料带【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推理法【教学程序】【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新课引入〗二次备课(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然后敲击鼓面,观察现象。(3)使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你有什么感觉?在探究后,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教师介绍什么是声源?强调“正在”二字,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钟罩实验:演示图1-4所示的实验并总结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交谈的?——通过无线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真空不能传声2、教师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3、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图1-2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两次听到声音的区别并对其原因进行猜测。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4、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图1-3所示的实验,并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5、再演示图1-4所示的实验并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6、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教师⑴人们用“电子发声器”播放鱼爱听的声音,大大地提高了捕鱼产量;⑵相传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克服困难,用硬棒来“听”钢琴。〖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思考练习〗1、教材P10:“WWW”:1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A、声音被手挡住了B、声音被手吸收了C、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琴弦的振动停止了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A、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听觉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A、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教材P26信息库里的“能量”及“人耳”的内容2课后作业:教材P11:“WWW”:2、3、4、5.(重点第3、5两题)动手做一做3、请你与同桌合作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请他轻轻地敲他的桌面,你把耳朵贴在你的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的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分开一条小缝,再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声音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两张课桌相离时分析与论证:声音靠_______________传播到远处.【板书设计】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教后记*二次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二)【教学目标】:⑶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和声波的应用——声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由个体到共性的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观察实验,从关键现象中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得出规律;⑵通过自身实验体验,日常常见现象中,体会分析该现象中包含的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