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内容本课难点: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讲授新课: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1)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当时只是一个小教派。(2)发展: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当时的教会实行教区制,教区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后来罗马教区的主教获得“教皇”称号。(3)基督教在欧洲的分裂: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消灭,此后罗马教皇利用当时欧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756年,他从法兰克国王手中获得一块赠地,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处于皇帝的严密控制之下,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教义,它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互相攻击。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西部的基督教成为天主教,东部的基督教成为东正教。到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过程:(1)教会首先提出了“双剑说”即无论是王权还是神权都来自教会,教会只是暂时把象征王权的“剑”交给国王,因而王权来自教会。后来教会又提出“太阳月亮说”,认为教权是太阳,王权是月亮,就像月亮的光辉来自太阳一样,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2)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11世纪末):建立了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3)12世纪初又获得了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起国内叛乱和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4)教会还组织十字军,对近东地区发动了近两个世纪的侵略战争,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表现:用心爱心专心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土地,这些土地由教堂和大小僧侣掌控,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所以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还向所有的信徒征收“什一税”,教会的年收入是欧洲各国王年收入的总和。12世纪,罗马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的权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影响:随着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天主教会日益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二)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中世纪天主教的落后性首先表现在教会宣扬的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上。天主教的思想基础是信仰高于理性。理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即知识)、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天主教极力贬低理性,宣称信仰高于理性,信仰的内容主要是《圣经》。中世纪天主教的主要教义:(1)一神说和创世说:天主教认为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是至高无上的。(2)原罪说:人生而有罪,无法摆脱,人生的目的就是赎罪。赎罪的方法是虔诚地信仰上帝、温顺地服从上帝、忠诚地履行教义教规。(3)末日审判说:天主教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当历史的终点,也就是世界的末日到来时,上帝将对每一位亡灵进行审判,积善行德者将升入天堂,享受极乐生活;否则将被打入地狱,遭受无尽的折磨。(4)禁欲说:皈依教会只是赎罪的基本要求,天主教为每一位信徒,同时也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制定了详细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基本精神就是奉行禁欲主义,抛弃现世的物质享受,忍受剥削阶级的各种盘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影响:(1)天主教堂遍布欧洲大部分地区,教堂的钟声不绝于耳;(2)当牧师是人们最为理想的职业;(3)几乎所有的欧洲居民一出生,就要由牧师施行涂油礼;(4)作为一个教徒,平时每周都要到教堂参加弥撒,犯错时要到教堂进行忏悔;(5)教会还控制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文化教育,学校与教堂和修道院合为一体,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主要课程是《圣经》。(三)教会的堕落表现:教会成为特殊利益群体,加紧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天主教会成为传播福音、解释《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