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共和国新课程标准中这一课的内容标准是: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据此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内容及影响2.掌握清政府实行立宪政治的原因、内容及影响3.知道中国帝制终结的基本过程及意义4.掌握《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了解其内容并分析其意义二.过程和方法1.利用重现历史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来认识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分析的全面性。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不同观点和历史横纵向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革命党人为民主献身、奋斗的精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2.树立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民主和法制意识。3.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实施情况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培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决心和信心。(三)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重点和旧教材应有所不同,应当把民主和专制如何斗争作为重点,而其它(如辛亥革命的情况)必须作为枝节和背景内容。在处理教学方法上,我重点突出学法指导和合作性探究学习,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一、教学重点1.武昌起义后共和制如何诞生2.《临时约法》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和原则(通过补充材料分析比较)二、教学难点1.■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一系列的图片(结合背景音乐)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一条条不平用心爱心专心等条约不断袭来。鸦片战争后100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主与专制势力也不断进行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多失败。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民主势力的一个重大胜利。<二>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回忆必修课中学习过的与此有关的内容,知道新课标对这一节的要求<三>第二步(讲授新课过程:“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总结分析”)一、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一)民主思想的传播——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1、论战的中心:2、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进行的论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影响:重点强调民主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传播,特别是更多的人接受革命的思想,使后面革命的发生有了更坚实的思想基础。提示学生思考: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除了封建势力是很大的敌人之外,还有什么势力?那么这两派的论战中有没真正涉及到?(3)缺陷: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反动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二)清政府的反应——《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1908)1、背景:①②2、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引导学生思考:认为《钦》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还是清政府的进一步专制?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解释历史观点的能力。3、内容:(1)积极:皇帝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消极:宪法钦定,皇帝的权利很大;与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相去甚远4、评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因为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有进步的。原本想响应立宪呼声而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没有满足。这时,清政府的“皇族内阁”的出台了。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立宪派的一员,面对政府的做法,你会如何?教师总结:或继续斗争或失望,投向革命。(三)立宪派的彻底失望——“皇族内阁”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二、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一)封建政府的瓦解——1911辛亥革命的爆发播放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回顾必修3有关三民主义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因15课刚讲过故只简单用心爱心专心提及)(二)共和政府的雏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2、意义:成立了亚洲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