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区域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走向复兴的西欧,联合自强,建立欧洲共同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开始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本课在整个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前一课是它的大背景,后一课是它的延续。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两极格局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通过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走向,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培养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掌握历史规律的能力。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难点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学生对时事的关心与熟悉,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能够认识准确和完整把握。本课涉及知识比较广泛,学生知识整体化把握能力弱,要注意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突出主题。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欧共体的建立过程。(2)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过程与方法(1)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2)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什么叫世界格局?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对国际形势带来了什么影响?导入多媒体显示:材料一欧共体总部大厦、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大丰收、日本太阳神塔、不结盟运动会议四张图片材料二主要国家对两场战争的态度和立场国家朝鲜战争伊拉克战争专心爱心用心1苏俄支持中朝作战反对中国遭受侵略,抗美援朝反对日本成为战争的大后方提供经济支持法国、德国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反对英国参加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加对伊拉克作战问题探究:(1)在表格中填写各国对两场战争的态度。(2)四张图片和各国对两场战争态度的不同表明了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完成上述表格。两场战争充分反映了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的演变。二战后的世界,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只有一个超级大国,那就是美国,其他国家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纷纷倒向美国这一边。从社会主义世界来看,也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其他国家政权都是“新生儿”,它们需要苏联的保护。这样,世界就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对峙的两极格局。而从各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看,很明显反映出了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产生这种世界格局趋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具体就是由于联合的欧洲、日本随着经济实力提升,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推进新课合作探究:什么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在通览教材所有小标题并讨论探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显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①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②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