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4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所进行一场适应汉民族文化的改革,它是征服者需要被拥有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认同从而巩固自身统治的一次变革。这场改革不仅维护了北魏政权,对于北方的发展、鲜卑族的发展命运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走向都有着重要影响。教材对于该课内容的阐述分为三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这三课内容进行整合,授课的重点在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上,改革的影响作为课后作业以及后面课程的内容,本课不做过多设计。学生情况:孝文帝改革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虽然初中课本有所涉及,但是高中教材对其内容理解的要求更加深入;本课设计的概念较多(如均田制等),有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必修教材对于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历史描述又很松散,所以学生对于这一阶段了解有限。但是高二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的素养,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针对于此,教师将在本节课中将学生提前分组(帝后智囊团、鲜卑贵族团、汉族名士团、个体小农团、烽火胡族团、学生研学团),让他们在课堂上带着特有的身份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相互讨论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技术准备:hitepanelpro(鸿合交互式平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史料,提升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并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理解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内涵以及关系;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必然选择;通过小组对改革内容分角色的评选活动,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让学生习得如何评价改革得失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生分成帝后智囊团、鲜卑贵族团、汉族名士团、烽火胡族团、个体小农团、学生研学团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学会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流程示意或板书设计鲜卑VS汉创建新制迁都洛阳认同融合传承发展征服VS认同移风易俗1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包括技术应用)创设情境出示上节课学生探讨“北魏生活的困惑”的结论出示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1.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体会孝文帝的汉文化水平,思考改革的方向。利用学生学习资源导入新课。新课讲解改革内容篇:1.创建新制出示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相关史料(具体内容见学案)。组织学生学习史料提出问题,并分析新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创建新制的目的。1.阅读史料,小组共同学习史料内容,针对史料和小组角色提出自己的问题。2.讨论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学习消化学习的难点,为后面综合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进行铺垫。改革内容篇:2.迁都洛阳利用白板动画讲解孝文帝亲政后关于守孝三年、讨伐南齐到最终迁都洛阳的过程。出示冯太后墓地、北魏疆域图等图片和地图材料;出示《魏书•任城王传》、《悲平城》以及介绍柔然与北魏关系的相关文字材料。(详见学案)提出问题:迁都洛阳是不是孝文帝南伐不成的后备之选。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依托白板与教师教授创建情境,学生活动寻找答案,理解迁都洛阳的必要性。改革内容篇:3.移风易俗出示北魏胡服俑和孝文帝冠冕图,讲解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的具体内容,并出示洛阳邙山北魏陵区图片。寻找胡服与传统汉服的区别。利用白板与教师的讲解将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改革评价篇:1.改革内容我来评小组讨论后利用白板中拖动克隆技术,展示各组评选的结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2引导学生从自身角色出发,评选出好评内容、差评内容。(帝后团和学生团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