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经历(一)孔子的出身1、所处时代[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1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2)”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2、出身家庭[探究问题2]孔子出身于什么家庭?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二)孔子的求学活动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探究问题3]孔子曾向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