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卷第3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I.19.№.32003年5月POLYMER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May2003ABS树脂合成中影响PB—g—SAN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因素谭志勇,张明耀,杨海东,张会轩(1.吉林T学院化学T程系,吉林长春13001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摘要:采用种子轧液聚合方式.以KzSzO。为引发荆引发聚合,合成了一系列Ping.SAN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引发荆用量、分子量调节荆(TDDM)用量和橡胶(PB)含量对PB-goSAN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并将KzSz0。引发荆与氧化一还原引发体系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引发荆K。S:0。用量遥渐增加.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逐渐降低.引发齐J用量太少时.不能满足聚合要求,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也会降低.随着分子量调节荆(TDDM)用量的增加,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逐渐降低.随胶含量的增加,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逛渐降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聚合有利于接枝反应的进行,在PB含量相同时,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的PB-g—SAN接杖共聚物的接杖率比采用K:Sz0。合成的接枝共聚物接枝率高。关键词;ABS树脂,接枝聚合;接枝率中图分类号:TQ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55(2003)03.0083—04ABS树脂是1954年由Borg.Wzmer公司最先发明的。至今已跻身于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目前通用的生产方法是先用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丁二烯橡胶粒子(PB),再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在聚丁二烯上接枝共聚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合成PB—g—SAN接枝共聚物。然后按一定比例与采用本体聚合或悬浮聚合生产的SAN树脂(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进行熔融共混,造粒后即为商品ABS。因此PB—g.SAN接枝共聚物的自身特性是决定ABS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重要因素[1q]。很多人作过这方面的研究[.],在我们已发表的文章[6]中讨论过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聚合的PB—g—SAN的接枝率控制,这里主要讨论影响以水溶性引发剂K。SzO。引发聚合的PB—g—SAN的接枝率的因素及与氧化一还原引发体系引发时的不同点。1实验部分1.1实验原料收稿日期:2001—07—15;修订日期:2002—07一I9作者简介:谭志勇(1975一),男,硕士.聚丁二烯胶乳(PBL):粒径300nm,固含量55;引发剂K。S。O。;分子量调节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乳化剂歧化松香酸钾溶液(EMS);焦磷酸酐四钠(SPP);葡萄糖(DX);硫酸亚铁溶液(FES);异丙苯过氧化氢(CHP);苯乙烯(St);丙烯腈(AN)。以上各原料均为辽宁华锦化工集团ABS树脂厂提供的聚合级原料。1.2PB·g—SAN接枝共聚物的合成采用KzS。Os作为引发剂,在烧瓶中将St、AN和TDDM配成混合单体。在三口瓶中加入去离子水、初投引发剂(K。S。O。·1)、乳化剂及聚丁二烯胶乳后,放人恒温水浴中通N。保护,搅拌升温至7O℃。加入1O的混合单体,开始连续滴加混合单体,滴加时间3h,在滴加过程中分4次补加引发剂(K。S。O。一2),滴完后继续反应1h,加入稳定剂,继续搅拌0.5h后进行凝聚、脱水、干燥,得到PB—g—SAN接枝共聚物。合成配方为,H2O:500g;PBI:110g~254g;EMS:lOg;K2S2O8-1:0.1g~O.5g;KOH:0.2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http://www.lw23.com论文网论文大全http://www.lw23.com论文网论文大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g;TDDM:0g~2.0g;St:105g~45g;AN:35g~15g;K2S2O8—2:0.1g~2.0g。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时,将St、AN、TDDM、CHP配成混合单体,在三口瓶中加H:O、DX、SPP后充分溶解,溶解后加入FES,然后加入PBL、EMS、KOH,放入恒温水浴后,通N:保护升温至65℃,加入1O混合单体,连续滴加,滴加时间3h,滴加完后补加O.05gCHP,其它同上,合成配方为,H2O:500g;PBL:110g~254g;SPP:1.5g;DX:2.5g;FES:0.06g;CHP:2.5g;EMS:10g;St:105g~451g;AN:35g~15g。1.3接枝率的测定接枝率定义为单位质量橡胶粒子上接枝SAN的质量分数。测试方法:称取500mg左右PB—g—SAN接枝共聚物,加入适量的丙酮,在HY一200型调速振荡器上振荡2h,充分溶解。在OI一21M型超速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分离,分离时间30min,转速15000r/rain。移去上层清液后,放在烘箱中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