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给加点字注音。念无与乐者:(lè)遂至承天寺:(suì)亦未寝:(qǐn)藻荇交横:(zǎo)(xìng)(héng)竹柏:(bǎi)解衣欲睡:(jiě)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解衣欲睡将要2、月色入户单扇的门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愉快地行:走动。4、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5、遂至承天寺于是,就6、怀民亦未寝睡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8、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9、寻张怀民动词,寻找10、水中藻荇交横泛称水草交叉错杂11、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连词,只是,不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三、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苏轼是北宋朝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为豪放派代表。2、本文作者苏轼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齐名,合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3、本文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4、文中写景可用四字概括:月色空明、月色如水。5、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6、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7、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8、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9、“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0、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11、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四、翻译下列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五、简答题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描写了月光和竹柏影。“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提示:“积水”只是喻体,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月光”的,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应联系山下文去理解。)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出其“闲”。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