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态势。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凤阳花鼓》,学生欣赏歌曲,并尽可能地回答问题:歌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谁?他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巩固统治的?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设置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新知(授新课材料研读:元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所描写的那样:“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想一想,元朝末年出现怎样的社会现象?教师讲述: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重重压迫下,以朱元璋为首的反元队伍先后消灭中南群雄,终于在1368年完成反元大业,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展示明朝建立示意图)展示《明朝疆域图(1433年)》,提出问题:观察《明朝疆域图(1433年)》,明朝疆域四至到哪里?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了解明朝建立的概况。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回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利用地图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讨为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兀起义车,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想一想,朱兀璋为什么取终能统一全国?答问题。问题的能力。过渡:展示朱元璋图片和材料,提出问题。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家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在地方和中央行政机构方面该如何改革才能巩固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材料研读:材料一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车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材料二明太祖定天下之三年,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月服。……盖由建都应天,去西北辽学生理解朱元璋加强皇权的背景。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封藩王,巩固皇室。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和分析方法。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