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纸第十二章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给药是治疗的具体执行过程的综合,护士是给药的直接执行者。为了合理、安全、有效地给药,护士必须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患者的用药情况,掌握正确的给药技术,评价用药后的疗效与反应,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本章将介绍临床常用的给药技术和方法,给药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给药的基本知识药物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护士是给药的直接执行者,必须熟悉药物的性能、作用及副反应,掌握药物的剂型、剂量和给药方法,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时提出调整药物用量或考虑换药物的建议,做到合理使用,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一)、药物的种类1�内服药�有溶液、合剂、片剂、酊剂、粉剂、胶囊、丸散及纸型等。2�注射药�有溶液、油剂、混悬剂、结晶、粉剂。3�外用药有软膏、溶液、酊剂、粉剂、搽剂、洗剂、滴剂、栓剂、涂膜剂等。4�新剂型有粘贴敷片、植入慢溶药片、胰岛素泵等。(二)、领取病区应备有一定基数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填写领药本,定期到药房领取,以补充消耗。剧毒药和麻醉药以及贵重药应凭医生处方领取。(三)、保管1、病区的常备药除应由专人外,新领药物要认真核对,定期检查药物质量。贵重药、剧毒药应有明显标记,加锁保管,作用时及时登记,做好交班。2、药柜应放在光线明亮处但不宜透光。要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各种药品应分别定位放置,药瓶上按药物的分类贴有不同颜色的瓶签,内服药用蓝色边,外用药用红色边,剧毒药用黑色边的瓶签�。药名中英文对照,字迹清晰,瓶签面需涂蜡加以保护。3、有时限的药物,应按有效时限排列使用,避免浪费。凡没有瓶签或瓶签模糊不清,药物变色、混浊、发霉、沉淀或异味等现象均不能使用。4、各类药物根据不同性质,妥善保存。容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装在有色密盖瓶中,放于阴冷处或用黑纸遮盖。如维生素C、盐酸肾上腺素、氨茶碱等。容易挥发、潮解或风化的药物,须装瓶盖紧。如三溴片、甘草片、糖衣片、硫酸亚铁等。容易燃烧的药物;如乙醚、酒精、环氧乙烷等应置远离明火处,以防燃烧。5、个人专用的特种药物,应注明床号、姓名、并单独存放。二、药疗原则1、应根据医嘱给药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病情变化。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3、准确掌握给药剂量、浓度、方法和时间备好的药品应及时分发或使用,避免放置过久药效降低或污染。4、注意用药后反应某些药物易引起过敏或毒副反应较大的应加强观察�做好记录。5、做好心理给药时护士熟练的技术、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可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讲稿纸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解释、鼓励、劝慰,消除其对药物治疗的怀疑、恐惧及抗药心理,以取得主动治疗的效果。三、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及治疗需要而决定。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吸入、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动脉注射等。机体对药物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舌下含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外敷。四、给药的次数和时间讲稿纸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药物的体内过程1�药物的吸收2�药物的分布3�药物的代谢4�药物的排泄2、机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和体重、性别、遗传因素。2�病理因素于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敏感性改变及体内过程改变而影响药效。3�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语言、态度和对药物的信赖程度与药物疗效的关系尤为密切。3、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饮食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可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疗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4、给药方法的影响1�药物的剂量2�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及治疗需要而决定。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化、吸入、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动脉注射�等。机体对药物吸收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为�静脉注射�吸入�舌下含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外敷。3�药物的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