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人类活动范畴的飞跃人类为了扩大社会生产活动,必定要持续开拓新的天地。人类活动范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宇宙空间的逐步扩展的过程。人类活动范畴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增强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实现腾空飞行的理想,曾经历了一段艰巨曲折的道路。中国西汉时期的飞人试验、中世纪欧洲人的跳塔扑翼飞行和其他先驱者的勇敢尝试屡遭失败,使人们认识到简单仿照动物,专门是鸟类飞行的做法并不能使人升空。飞行探究遂转向研究轻于空气的航空器。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空气气球和J.A.C.查理的氢气气球相继升空成功,实现了人类自古以来的“凌云之志”,标志着人类在战胜天空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性能优于气球、飞行方向能够操纵的飞艇随之获得进展。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存在升力小、阻力大、飞行速度慢等缺点,不能实现便利的飞行,人们转而探究重于空气的航空器。18世纪产业革命后对汽车用内燃机和船用螺旋桨的研究,为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提供了动力基础。在G凯利、O.李林达尔等航空先驱对滑翔机和空气动力作用的初步研究之后,美国莱特兄弟制造成功世界公认的第一架飞机,并在1903年12月17日实现了人类首次连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开创了现代航空的新纪元。20世纪上半叶相继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航空的进展第一对战争产生了重大阻碍。从1909年起,一些国家政府就注意到飞机的军事用途,相继成立了航空科学研究机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开始得到大规模使用,显现了执行不同军事任务的机种。在20〜30年代,飞机完成了从双翼机到张臂式单翼机、从木布结构到全金属结构,从放开式座舱到密闭式座舱,从固定式起落架到收放式起落架的过渡,飞机的升限、速度提升了2〜4倍。而发动机功率则提升了5倍,航空工业逐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进展,参战飞机数量剧增,性能迅速提升,空军进展成为对战争全局有重要阻碍的一个军种。飞机气动外形的改进、燃气涡轮发动机和机载雷达的应用,改变了飞机的面貌。战后喷气技术迅速进展,军用飞机广泛采纳喷气发动机。随着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的进展,飞机突破了“音障”和“热障”,飞行速度达到2〜3倍音速,进入了超音速飞行时代。变后掠机翼和垂直起落技术的成功为变后掠翼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的进展制造了条件。直升机也得到进展和广泛应用。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中进展起来的民用航空运输也有了专门大增长,从50年代起,喷气式旅客机逐步取代了螺旋桨旅客机。随着低耗油率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的产生,70年代初显现了大型宽体高亚音速喷气式旅客机和货机,飞机载重量大大增加。飞机成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人类从仿照鸟类飞行开始,已进展到能比任何鸟类飞得更高、更快、更远。航天不同于航空,飞行器在极高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于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实现航天第一要查找不依靠空气、有庞大推力的运载工具。这种工具确实是火箭。中国是火箭的发源地,公元12世纪就在战争中使用了火箭。20世纪初,以K.3.齐奥尔科夫斯基、R.H.戈达德和H.奥伯特为代表的航天理论先驱者阐明了利用火箭进行航天的差不多原理,描画了现代液体火箭的设想。1926年戈达德第一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一些国家连续成立了火箭学会,开展理论研究和小型液体火箭的研制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集中力量研制大型液体火箭,并于1942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A-4火箭(即以后的V-2火箭)的发射试验,为战后进展大型导弹和航天运载工具奠定了基础。1957年8月和12月,苏联和美国分不发射成功洲际导弹。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人类活动范畴的又一次飞跃。1961年4月12日,苏联Q.A.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人类实现了漫游太空的理想。1969年7月20〜21日,美国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制造了人类涉足地球以外另一个天体的纪录。从60年代以来,为科学研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