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周教学内容:《岳阳楼记》【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新课讲解】一.文体介绍:游记,写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二.课文分析1.作者及背景介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2.生字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3.文章分析1)课文说明:此文写于范仲淹被罢去参政知事而贬于邓州时,应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范同年举进士,是好友,因滕子京才华出众又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作太守,滕子京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2)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段接上文引入正题,描写岳阳搂的景象和登楼者触景而生的感受。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第四部分:第五段,通过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对比,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4)问题讨论①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②第二段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③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和个人遭遇都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⑤这篇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举例分析二三两段,两种景物不同,两种心情迥异,突出说明迁客骚人因物己得失而喜悲的狭隘,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⑥应当如何看待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旧势力作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