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审核人意见(签名):一、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5.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二资料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三、学习过程:环节一: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环节二: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设计意图:环节三:1、想想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喊话嘛?他们在太空中是怎么样交流的?2、做实验实验后填表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介质现象结论空气无水课桌结论:设计意图:环节四: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设计意图:四、知识点补充设计意图(目的):五、反馈达标: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发声体的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2、在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液体中传播得,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15℃时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在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5、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