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6课时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6课时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目标导读]1.阅读教材P28,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和意义。2.结合教材P29图3-1,P30“边做边学”,学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3.通过教材P33~34“边做边学”,学会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重难点击]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内容和意义通过对多种细胞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最终提出了重要的细胞学说。阅读教材P28~29内容,完成下表并思考:时间国家科学家重要发展不足1665年英国胡克用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观察的是死细胞,只看到细胞壁1838年德国施莱登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未与动物界相联系1839年德国施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未搞清细胞来源的过程1858年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物的繁殖1.施旺和施莱登共同提出的细胞学说的内容是什么?答案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单位。2.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指的是什么?答案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能否把细胞学说改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答案不能。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能说“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4.细胞学说的意义(1)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3)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推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过程。特别提醒细胞学说仅涉及到动植物细胞,不涉及原核细胞、真菌和病毒。活学活用1.下列哪一项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或补充内容()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C.新细胞都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D.细胞的作用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答案A解析除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无细胞结构。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是生物学中一种常用的仪器,我们初中已经尝试过使用低倍镜观察微观世界,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探究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规律。1.观察上图1信息,请判断:目镜无(有、无)螺纹,物镜有(有、无)螺纹;甲、乙目镜相比,甲的镜头长度长(长、短),放大倍数小(大、小);丙、丁物镜相比,丙的镜头长度长,放大倍数大,和载玻片的距离H1小于(大于、小于)H2。2.试从图2操作过程总结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目标,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调节大光圈、凹面镜,使视野明亮→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3.通过上述操作试比较高倍镜与低倍镜的视野差异4.若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那么实际上该细胞在装片的哪个方向?答案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该细胞实际上应在装片的左下方。5.有关视野中污点位置的分析注意:污点绝不会在反光镜上。小贴士显微镜的使用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转换低倍,来对光。放上玻片,粗慢降。缓升镜筒,细观赏。物像移中,转高倍。高倍使用,只细调。收片整理,后归箱。归纳总结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2.物像(1)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像。(2)玻片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3.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1)更改放大倍数,一行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更改前观察到的细胞数×,如图:(2)更改放大倍数,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更改前观察到的细胞数×2,如图:活学活用2.如图所示:甲图中有目镜、物镜,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图中的①④⑥组合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问题导析(1)图甲中①②为目镜(目镜或物镜),其中②的放大倍数高。图甲中③④为物镜(目镜或物镜),其中③的放大倍数高。⑤⑥中⑤为高倍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图像。(2)由图乙转换成图丙的第一步为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