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五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历史画面[主干链接](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城市演变(特别是唐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及生活习俗的变化。(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及社会生活与思想习俗观念的变迁。(3)近代西方工业化时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及观念习俗的变化。(4)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影响与社会生活和观念习俗的变化。(5)古今中外关注民生问题的政策及影响。[拓展延伸]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1)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代等发展的历程;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不断文明化。(3)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角度:结合近代工业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变革)、西方思想的传播,全面认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运用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3.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1)城市化的动力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②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2)城市化的影响①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②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③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④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惑着近代工业城市。4.中国近代的城市化特点(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2)伴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国家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考题例解](2017·11月浙江选考,T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扦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