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中历史必修课全套备课资料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单元综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时期。孔子在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备受社会冷落;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改造发展儒家思想逐渐适应了社会需要。(2)在经历秦“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之后,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得到自汉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发展。经朱熹、王阳明等人吸取佛、道的思想,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明清之际,出现了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1、理解一些重大历史概念,结合历代儒学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从儒家学说的产生到汉代发展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再到明清时期民主思想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思想文化史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重难突破: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主张是什么?"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众多,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主张“仁政”,核心思想是“仁”。意义:(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行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电动了中国文化的基础.(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1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2)内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儒、法、道三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