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组歌》阅读材料(四)学案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征组歌》阅读材料(四)——走近诗人毛泽东毛泽东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他赢得了辉煌的昨天,创造了灿烂的今天,预示了美好的明天。毛泽东用他的业绩,他的理论,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血与火、汗与泪、阴霾与阳光、痛苦与欢欣。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首推毛泽东的诗词。中国的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了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毛泽东长征诗词赏析清平乐会昌1934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注释】会昌:县名,在江西南部。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帝纪》,“气佳哉,郁郁葱葱然!”【题解】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龚楚《我和红军》)【鉴赏】这首词从黎明登会昌山写起,一开始便勾勒出一幅晨曦初露、视野顿开的图画。“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朦胧曙色中,一群干部和战士随着他们的领袖登上了会昌城外风景秀丽的岚山岭。“东方欲晓”四字,暗示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境界:眼前便是豁朗的清晨,尽可以迎着朝晖去领略晨曦中的黎明景色;时光正早,人也年轻,革命事业刚蓬勃开始,一切都充满了朝气。夏日的青山满目葱茏,生机勃勃,更烘托出登山者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写景,在我国古典诗词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喜欢写景,也擅长写景,但他又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更不是仅仅把实地的景色移至笔端,而是以他博大的胸怀、豪放的气质、深邃的目光,给眼前景色以哲理化的升华,给景以生命,给景以活力。“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极目远眺,恢宏壮丽的江山引人遐想。虽然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当时中央根据地反第五次大“围剿”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但革命的信念和激情充盈在登山者的心中,这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所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往今来,诗人的性格爱好往往和他在诗词中寄情的事物相一致。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看到,恬淡隐逸的陶渊明爱菊,清高遁世的林和靖爱海,狂放不羁的李太白爱酒、月亮和高山,嫉恶如仇视国如家的辛弃疾的词里则经常出现剑戢。毛泽东在诗词里则大量地写到山。他笔下的山,情态各异,性格不一。有的秀美多娇;有的气势雄伟;有的苍茫阔大;有的高峻奇峭;有的桀傲不驯;有的善解人意。“登山则情满于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以这些山为对象,词人充分抒发了革命豪情,渲染了奔腾的革命气势,表现了英雄主义气概。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其笔下所有山的形象所包含的核心内容。从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起,红军就以山为家了。以后,红军又在湘、赣、闽等山区转战,以山为根据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一次次“围剿”,发展了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力量。正因为南征北战,“踏遍青山”,经受了风尘和战火的洗礼,革命者才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和最严峻的考验,从而焕发出革命的青春。毛泽东从小就喜欢山,熟悉山,大山给了他革命成功的条件与机会,大山也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与意志。所以他写山,诗情能超脱于山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