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排水和地下水处理1、清理施工场地、拆迁障碍物、旧有房屋、构筑物、道路、沟渠、管道、电线、电杆、坟墓、树木等;2、设置排水防洪设施地表水:积水、雨水──措施:排水沟合理布置,截面按需要,一般不小于0.5×0.5m,坡度0.2%;──截水沟山坡地段,截断地表雨水流入工地;(排洪沟)──挡水堤坝低洼地施工,场地周围设置,防治雨水流入。一、土方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4、修建临时设施、安装临时水电搭设临时工棚,修建现场供水、供电等管线。5、材料、机具的准备,设备试运转机械设备的维修、检查,运往施工现场。6、测量、放线7、土方工程的辅助工作,边坡稳定、基坑支护、降水措施3、修筑土方运输临时道路场地内施工机械运行的道路,主要干线宜与永久性道路结合修建,一般双车道,宽度不小于7米。20cm厚碎石或砾石路基,两侧结合设置排水沟。二、地下水处理·地下水分为潜水和层间水两种。·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不透水层以上含水层中所含的水,无压力,属重力水,能作水平方向流动。·层间水是两个不透水层之间含水层所含的地下水。如果层间水未充满含水层,水没有压力,称为无压层间水;如果水充满此含水层,水则具有压力,称为承压层间水,如右图。·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时,由于水头高度的不同,常产生渗流。水在渗流过程中受到土颗粒的阻力,对土颗粒骨架产生压力,即动水压力。(一)集水坑降水也称明沟排水,是现场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施工方便,设备简单,可应用于除细砂土以外各种土质的施工场合。其基本方法是在场地范围内合理布置排水明沟,沿沟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集水井,让地面水、雨水及地下水汇入排水沟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排出基坑。随着基坑挖土的加深,随时加深排水沟和集水井,保持水流的畅通。1、明沟排水的施工要点:★排水沟深度一般0.4~0.6m,宽度≥0.4m,水沟边坡1:1~1:0.5,纵向坡度最小0.2~0.5%。较大基坑的排水沟尺寸可以达到1.5×1.5m。★集水井沿排水沟每20~40m设置一个,长宽或直径一般应达到0.6~0.8m,井应低于排水边沟1m左右,可作简易加固。★排水沟一般设置在开挖基坑的周围一侧或两侧,有时在基坑的中间。排水沟的设置及尺寸应考虑到基坑排水量和对周围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对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层或上部地下水较旺盛的情况,可在基坑边坡上设置2~3层排水沟,避免上层地下水冲刷边坡造成塌方,同时可减少边坡高度和水泵的扬程。2、明沟排水实例:动画2、流砂防治★流砂现象的产生原因动水压力:水在土中渗流时对单位土体的压力★流砂防治“”总的原则是治砂必治水。主要有三个途径,即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截住地下水流、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1)枯水期施工---减少动水压力2)打板桩---减少动水压力(设止水帷幕)3)人工降水---改变动水压力方向(向下)4)水下作业---平衡动水压力5)抛物重压---平衡动水压力6)冻结法---截住地下水流管涌:处于不透水层内的基坑底覆盖土层厚度的重量小于承压水的托举力时,基坑底被冲溃而发生的冒砂现象。(二)井点降水★适用情况: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土质不好,不宜用明沟排水系统进行排降水时,采用井点降水法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优势特点:井点降水可使基坑施工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条件改善,为施工过程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基坑涌水、塌方、管涌、基坑隆起、流沙等现象。★简单描述:井点降水,就是在就开挖前,在基坑周围埋设一定数量的降水井,在井中不断抽出地下水,使基坑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到基坑底以下,从而消除上述不利工程现象,同时,还能使地基土层因土颗粒自重压缩而更加密实,增加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井点降水一般要到基础工程完成以后才能结束。★不良影响:井点降水使地下水位降低范围较大,可能产生因降水使邻近建筑物产生过多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因地基变形而开裂、倒塌等损害。★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井点降水的分类: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等轻型井点类喷射井点一般轻型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类管井井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