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中国石拱桥》11、中国石拱桥学习目的:1.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精确语言的重要性,学会精确地说明事物。3.初步了讲解明文的根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理解本文精确用词的特色。2、落实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的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提示指导、理解归纳课时安排: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日期:教学内容:课文的初读理解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导入新课: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如此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根本方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出色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详细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二、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构造巩固)。(3)援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详细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构造、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6)总说石拱桥获得成就的缘故。(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开展。全文层次清楚,合理地采纳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构造,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详细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如此,在段落内采纳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非常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管在全文的整体中,依然在段落的部分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非常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络的密不可分的构造关系。3、说明方法提示:⑴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⑵作援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⑶列数字: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⑷作诠释: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制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能够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⑸摹状貌: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⑹举例子⑺作比拟⑻分类别⑼下定义⑽列图表三、布置作业:在课文中找出上列所列举的说明方法,并举例。教学后记:第二教时教学日期:教学内容:利用课件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依照上节课的作业情况就课文的说明方法再给学生作一强调。引导:学生考虑、谈论后,指导依照课文答复。1.列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开展。2.作援用;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援用,而援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3.作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4.作诠释: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方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讲解,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小结:(一)用数字、援用有关材料、讲解、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援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援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商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对待了。讲解,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确实是说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推断,例如,本文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方式优美,而且构造巩固”等句子。推断要留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拟,例如,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