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启示【摘要】以unesco学习型城市框架中的“六大支柱”为视角,审视艾斯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基于此,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纲要,依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学习机会均等、教育包容属性、创新学习方法、体验学习乐趣、多方参与协调、共享共建共赢等方面建设属于“中国本土”特色的学习型城市“风貌”。【关键词】社会治理;终身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一、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20世纪以来,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思潮,表现为一系列政策、制度以及具体的实践和行动。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1]显然,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治理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成为新的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我国而言,虽将终身教育理念引入学习型城市的实践仅有短短的二三十年,但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本地特色。[2]与此同时,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尚需认识到其过程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从大规模推广到深入发展的初期,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存在瓶颈。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目标尚未摆脱功利化的追求现象,侧重其所衍生出来的政治或经济附加功能,忽视学习本身对市民个体或群体发展的价值。第二,以政府“自上而下”主导为主,社会其他团体力量有待加强。不可否认,政府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单位和个体的积极性。但由于这一模式是在政府的管理与推动下进行的,其弊端亦显而易见。如个体与单位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广大民众缺乏参与积极性。因此,激发民间团体等组织“自下而上”的建设动力,可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增加活力。第三,信息化与全纳性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某些地区缺乏信息技术设备,居民信息化水平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学习内容,并且难以进行有效和独立的学习。因此,进一第1页共6页步提高居民信息化水平、普及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芬兰艾斯堡被评为全球首批12个学习型城市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组建的学习型城市全球网络﹙gnlc﹚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因此,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中拥有独特的实践样态与宝贵经验。本研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框架的“六大支柱”为视角,梳理并且归纳艾斯堡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中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纲要,以期为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中国引鉴”。二、艾斯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面貌”20XX年,全球第一届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北京宣言”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份重要成果文件。这两份文件阐明了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要求。[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由三部分组成:[4]第一,以政治意愿和承诺、有效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资源的调动和利用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第二,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区学习、工作场所学习为学习样态,借助现代学习技术以提高学习品质,完成追求卓越、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三,增强个人能力和提升社会包容性,促进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带来广泛效益。艾斯堡作为学习型城市全球网络﹙gnlc﹚成员,在20XX年荣获“学习型城市奖章”。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获评“欧洲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建设框架为依据,审视艾斯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1.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习,体现在艾斯堡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正式学习中。[5]就学前教育而言,艾斯堡拥有70所学前教育机构、170个公立早教中心、107个外包及私人早教中心。就基础教育而言,共有88所小学,其中有2所为成人提供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就中等教育而言,共有12所公立中学、1所私立中学、1所成人中学。第2页共6页就高等教育而言,有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