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改革思考摘要。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是落实我国医疗保障政策的具体管理和经办机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对于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成立国家医疗保障局的背景下,文章以XX省医疗保障管理局的设置为例,尝试利用帕森斯agil模型,从适应性、目标性、整合性和传承性四个方面对医疗保障机构改革进行思考。文章认为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要适应环境需求,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进行制度规范的整合和加强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障和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的目标。因此,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满足适应、目标、整合和传承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实现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关键词: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医疗保险;帕森斯agil模型表一、前言国家医疗保障局整合力原来划归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的职能,主要承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宣传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加强国家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对药品和耗材的招标采购等工作。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医疗保障工作平稳运行,加强医保管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9月11日,中央机构编制办公室公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的三定方案,明确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为国务院直属副部级机构,内设一室六司(办公室、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待遇保障司、医药服务管理司、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基金监管司和机关党委人事司),行政编制80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正副司长职数21名。同时,明确规定了国家医疗保障局的11项主要职责,明确了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职责分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在医疗、医保、医药等方面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协同推进改第1页共7页革,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为我国各地方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结束了我国医疗保障管理长期混乱的局面。同时,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承担起更多的医疗保障的责任和权力,更好的助力国家的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复杂,也没有统一的设置规范。因此,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如何设置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改革的思考,不仅可以为我国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改革提供方向,还可以为我国各级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二、我国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是1951年~1994年以公费医疗为主的初创期、第二阶段是1994年~2007年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主探索期和第三阶段是2007年开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发展期。以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人社部进行经办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由卫计委进行经办管理。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新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统一整合,由国家医疗保障局进行统筹完善,实行统一的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城职保、城居保和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初步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20XX年,国务院发布的《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显示,截至20XX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6亿人,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形成。在长期的不断改革过程中,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渐走上正轨,在保障待遇、覆盖范围、经办能力、筹资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增长迅速,医疗费用开支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出第2页共7页现了“看病难、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