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度的探索和思考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首要环节和强大基石就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权能否真正做到放权于民,公信于民。为进一步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在规范干部的初始提名程序,改进干部群众参与方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就这一课题召开了座谈会、实地走访了一些部门和乡镇,现结合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商榷。一、探索与实践自去年换届工作基本结束以来,为了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提出的创新创业的要求,我区在党政正职提名、公选领导干部和中层跨部门竞岗等工作中,创新理念,突破传统,进一步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推荐范围、拓展提名主体,努力实现干部提名初始环节的阳光运作。坚持三轮推荐、三次考察、延伸三圈,在“一把手”提名环节上实行基石民主。所谓基石民主,就是通过全员参与、层层筛选,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的近期可提拔担任为“一把手”的正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党政正职领导的初始提名上增强广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一是群众推荐、单位考察、延伸推荐圈。在全区范围内公开推荐部分近期可提拔担任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或局办“一把手”的正科级后备干部,并根据相关资格条件及各乡镇(街道)、区属各单位领导职数、班子结构情况确定推荐名额。召开由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民主推荐会,同时延伸推荐圈,区属单位延伸至服务对象,乡镇(街道)延伸至社区(村)主要负责人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单位、乡镇(街道)根据推荐票数确定比推荐名额多1名的考察人选,组织考察班子进行差额考察和民主测评,经各单位党委(党组)和乡镇(街道)党政班子集体研究后按推荐名额上报组织部,经领导小组综合,筛选确定了60名初步人选参加第二轮推荐。二是分类推荐、组织考察、第1页共8页延伸考察圈。在第二轮推荐中采取了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的推荐。区委安排在区委(扩大)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民主推荐,参加推荐的包括区四套班子领导,区属单位、乡镇(街道)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驻定机构负责人、社区干部,各民主党派、部分老同志,党代表、企业代表等共750余人,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是历次推荐之最。推荐采用六种颜色票,按照参会人员的性质和对推荐对象的相对熟悉程度,合理设置权重。按照大会推荐结果,结合日常表现和考核情况,并适当兼顾党外干部和女干部的比例,区委组织部对推荐人选进行了考察了解、广泛征求意见,并将考察范围延伸至工作圈和生活圈,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工作、家庭、生活等情况,经部务会议审核和区委常委会审定,最终确定30名近期可提拔担任“一把手”的正科级后备干部,其余30名作为候补正科级后备干部。三是全会推荐、任用考察,延伸提名圈。根据制定出台的《区委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正科职领导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作用,同时延伸提名范围,在推荐提名时,除全委会成员参加外,区四套班子领导、法检两长、本届退下来的老同志和部分党政“一把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一并参加,并区分类别、区别权重。区委还在选人用人的方向上作出规定:今后全委会成员及其他成员在推荐提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时原则上从这30名正科级后备干部中提名。坚持尊重“四权”、落实“四员”、贯穿“四节”,在公选提名环节上引入民选机制。今年7月至8月中旬,我区首次开展了定向分类公开选拔部分区管领导干部,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乡建设规划人员、中小学校长、青年群体四类对象推出了四个类别共12个名额的虚拟岗位,这次公选除了在岗位虚拟、定向分类上与以往有明显不同,最重要的是引入了民选机制,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在面试、考察、酝酿、监督各个环节中,让普通群众担任评审员、考察员、提名员、监督员,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一是面试环节群众选,群众评委占一半。这次面试邀请了普通群众担任评委,每组设领导评委和群众评委各7人,领导评委均由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括8名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