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二年多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在学生看来识记繁多而枯燥文言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重视学生的朗读,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另外,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学习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极大地提高了文言知识的积累效果。与此同时,经过二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发展,具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但是在正确理解愚公精神方面需要加以引导。【教材内容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学习这篇寓言师生还可在精神上受到熏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文意。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过程和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圈点批注,从比较人物语气情感入手,理解愚公的形象。3、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正确看待愚公移山的壮举。【情感和态度】1、体会愚公移山精神。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愚公移山的壮举,理解坚忍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认识愚公的形象,概括寓意。2、体会愚公移山精神,正确看待愚公移山的壮举,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画作,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仔细看时,会发现这幅画作与课文在内容和主题上有诸多不同,你能指出来吗?你敢给名家挑“刺”吗?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走入课文。二、出示目标,内容定向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识记文言知识。2、品读课文,把握愚公的形象,理解寓意。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勇往直前。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读,初步感知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2、检查朗读。3、学生点评,字音和断句读错之处指明并纠正。4、齐读。全班听着乐曲,跟着多媒体课件齐读,注意多媒体上标注的重点字的读音,朗读的停顿。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你挑出“刺”了吗?(出示徐悲鸿画作)小组合作,展开竞赛,获胜的小组赢得荣誉并获得优先发言权,可以首先挑战名家,给名家挑“刺”。准备时间:5分钟竞赛内容:重点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子翻译要求如下:(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教学案自主学习部分。(3)小组代表自主选择智慧树上的四组问题比赛作答(以最先起立示意的四组为参赛对象,比赛时可以有一次组内求助机会。)2、教师及时纠正并明确。小结: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必须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把识记知识和竞赛相结合,在紧张而激烈的赛场气氛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答题,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把握了文意。五、品读课文,把握形象1、请指出你挑出的“刺”。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找出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