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⑵了解对比手法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30年。2、背景链接《故乡》是以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素材的,写于一九二一年初,但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语音1).阴晦huī,不能念成huǐ2).篷隙péngxì,篷不能念成fèng3).萧索xiāosuǒ,不能念成sù4).断茎jīng,不能念成jǐng5).凄凉qī6).寓所yǜ,不能念成yú7).捏niē8).猹chá,不能念成zhá9).胯下kuà,不能念成kuǎ10).祭祀jìsì,“祀”不能念成jǐ11).弶jiàng,不能念成qióng12).毡帽zhān,不能念成zhàn13).竹匾biǎn,不能念成biān14).秕谷bǐ,不能念成pǐ15).缚fù,不能念成bù16).罩zhào,不能念成zhuó17).獾huān,不能念成guàn18).鹁鸪bógū,“鸪”不能念成gǔ19).刺猬wèi,不能念成wěi20).畜生chù,不能念成xù21).伶俐línglì22).潮汛xùn23).凸颧骨tǖquán,“颧”不能念成guàn24).髀bì,不能念成bēi25).伶仃dīng,不能念成dīng26).愕然è,不能念成é27).鄙夷bǐyí,不能念成pǐ28).嗤笑chī,不能念成zhī29).惶恐huáng30).瞒mán,不能念成mǎn31).絮xù,不能念成rú32).应酬chóu,不能念成zhóu33).瑟索sè34).磕kē35).寒噤jìn,不能念成jīn36).廿niàn,不能念成gān37).苛税kēshuì,“税”不能念成ruì38).深黛dài,不能念成hēi39).惘然wǎng40).潺chán,不能念成chān41).恣睢zìsuī,“恣”不能念成zī,“睢”不能念成jū2、字形1).“篷隙”的“篷”不能写成“蓬”或“逢”。2).“潮汛”的“汛”不能写成“讯”。3).“伶仃”的“伶”不能写成“玲”。4).“惘然”的“惘”不能写成“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