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及课时:《关雎》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掌握朗读四言诗的节奏,背诵这首诗。2、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重章叠句章法的效果。3、分析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探究赋比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作用。学习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等。教学模式或方法:“三主”原则和自主、合作、探究及诵读法、情景设置法、分组竞赛等教育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设计设计依据与意图: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依据: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了解文学常识。意图:感受音乐美。意图:让学生掌握朗读四言诗的节奏,感悟感情基调。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意图:引导学生领悟内涵,体会艺术手法和章法的效果。依据:①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②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意图:巩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①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②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继续提高学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依据:脉络式板书的特点。非预设性生成:在讨论主人公形象时,王晓会同学站起来进行了一段大胆的情感表白:“老师,我觉得这男子特愚,既然喜欢得死去活来,为什么不直接向姑娘表白?”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我始料未及,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反问:“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能行得通吗?”“如果我是那名男子,我就直接对喜欢的女子说‘我爱你,嫁给我吧’,多简单的事啊,愿意就大功告成,不愿意就告吹,用得着这么烦心吗?”下面掌声一片。我立刻意识到,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包括婚俗礼仪都在变,为什么不以此为契机引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呢?于是,我对着同学们眼巴巴的目光说:“这一问题我请同学们课下去探究,从风俗文化入手,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者等途径分组分头进行,并形成书面材料交上来。”同学们欢呼雀跃,表示赞成。于是这一难题,我由课内转化到课外。反思与评价:①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感悟形象、品析语言、深入探究,非读无以入情入境。②对于此次突发性事件的生成,我感慨颇多:首先感慨学无止境,自己知识有限,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不是万能老师,有点惭愧。再者感慨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牡丹亭》里丽娘学《关雎》之含蓄隐讳,今学《关雎》之通亮透明、胸臆直抒。第三感慨课堂需要智慧和艺术,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我自认明智。如果课堂上讨论未必就有结果,而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一则避免了老师解答不清的尴尬,二则转化了问题去向,还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探究意识,拓展了探究内容、拓宽了探究途径。此之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③课堂是留有遗憾的艺术,课后总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改进,需提高,需……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前三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在水一方》。2、导语: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插曲,根据《诗经·关雎》改编而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关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板书课题)二、简介《诗经》,了解经典由学生课内自主交流课外搜集整理的资料。三、欣赏朗读,感知读法1、播放朗读课件2、由学生说出感情基调和语速、语调。四、指导朗读,整体感悟(方法:a、个别指导b、小组竞赛c、齐读)1、一读,读准字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hǎoqiú)瑟(s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