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芙蕖》课前预习:1.能熟练流畅地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勾画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3.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4.了解作者情况。相关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教学目标:1.重点掌握“事”、“备”、“实”、“目”、“秋”等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的写法3.学习课文兼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清新活泼的笔调说明事物的方法4.了解“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的剪裁评价任务1.小组内相互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检测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2.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板书。3.出示平实说明文和本文进行比较,感受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区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关于作者李渔(1611一约1680),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他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与演出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他的《闲情偶寄》(收入《李笠翁一家言》时改名为《笠翁偶集》)是我国最早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2、关于《李笠翁一家言》《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六卷,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种植”、“颐养”等八部。《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避俚俗,无论内容、形式,都力求清新活泼。李渔把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为“一家言”,并在“一家言释义”(即自序)中解释道:“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致“尽丧其为我”。可见他在写作上是力求创新,力求显示自己的个性的,这使他的小品文和明清之际其他小品佳作一样,无沦在内容和格调上,都与——般的正统古文不同。3、检测词语:1.一词多义。2.成语(1)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多种,而是很多。(2)东施效颦:形容盲目模仿,效果和坏。(3)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4)草菅人命:把人的生命当野草一样,任意处置。3、词语活用:(1)日高日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形容词用作名词,短处,缺点。(3)互芬齿颊:使动用法,使…芳香。(4)可目:名词用作动词,观赏。(5)可鼻:名词用作动词,嗅。(6)又时病其漏:意动用法,以…为苦恼。4、划出每个段的中心语句划分本文结构,注意首尾两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说说本文结尾的特点提示:①中心语句依次是:“芙蕖之可人,不一而足”——“可目”——“可鼻”——“可口”——“备经年裹物之用”(可简化为“可用”)——“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可改为“种植之利莫大于此”)——“四命之中,此命为最”。②开头说“予夏季倚此为命”,结尾说“四命之中,此命为最”,突出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前后照应紧密。开头“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为总领句,引出下文“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然后以“种植之利”作结,是文中的主体部分。据此可见,全文的结构是:总说(“可人”)——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总收(此命为最)结尾的特点是抒发感慨,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芙蕖酷爱,也显示了作者淡泊的心境。分析:第一部分(1)总起“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一部分(1)总起“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小结:本课时仅仅围绕积累文言词语这个中心,把常见的文言词类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