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题第17课《桃花源记》复习教学目标一、文学常识;二、掌握文言虚词三、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通假字2、重点实词四、句子1、默写2、翻译五、内容理解课时计划3课时教学重点一、文学常识;二、掌握文言虚词三、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通假字2、重点实词教学难点四、句子1、默写2、翻译五、内容理解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二、掌握文言虚词三、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通假字2、重点实词四、句子1、默写2、翻译五、内容理解▲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山水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写景、记事、写人,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掌握文言虚词1、之。①忘路之远近(之:的)②渔人甚异之(之:此,指桃林美景)③处处志之(之:代词,指路)2、为。①捕鱼为业。(为:作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替)③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词,对,向)3、文中通假字听老师导课,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点评诵读课(1)具答之。(具:同“俱”,全,都。)(2)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三、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缘溪行。(缘:沿着。介词)2、落英缤纷。(英:花。)3、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全、都)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全、都)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语:yù,告诉。)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扶:沿着;志:动词,做记号;志:名词,记号,标记。)16、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规:打算;果:动词,实现;寻:不久;病终:病死,生病去世。)四、句子1、默写2、翻译(一)背诵默写的句子1、文章描写桃花源景色优美的句子是:2、文章描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3、文章表现桃源人安居乐业、幸福安宁的句子是:4、揭示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5、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是:6、表明桃源人不愿外人打扰平静生活的句子是:(二)重点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渔人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这里芳草鲜艳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理解掌握识记美丽,落花纷纷。3、豁然开朗。译: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7、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10、此中人语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五、内容理解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这个社会真的存在吗?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种生活?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