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二)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三)情感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2.理解作者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情操,思考现代人生。二、学法引导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三、重点·难点重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难点:对孟子思想积极意义的理解。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基础知识介绍,扫除文字障碍字音字意:一箪(dān)食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所恶(渎Wù,动词,厌恶)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欲(喜爱)舍(舍弃)甚(超过、胜过)恶(讨厌、不喜欢)患(灾祸)(6)身(自身、自己由(用、采用)(8)蹴(踏)屑(值得)(10)向(从前)宫(先秦与“室”同义,非“宫殿”义)得(通“德”,释为“感恩德”或“感激”)可得(同义连用,释为“可能”或“可以”)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表肯定)正句读: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文言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文言实词:欲苟丧蹴屑加已谓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试着翻译全文。难句点拨(同学回答,教师校正):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⑥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⑧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