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表现》【教材分析】要使想象力丰富,就得经常不断地进行训练。这对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程度、灵感可诱发程度、逻辑严密程度以及广度,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旨在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2.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3.品味运用语言形象创造的听觉、音乐形象的美感。【教学重点】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教学难点】品味运用语言形象创造的听觉、音乐形象的美感。【教学建议】教师对同学进行训练想象有两个重点,一是形象性,要能栩栩如生;二是奇特性,要出人意料。教师可以按照下面介绍的方法,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1.化形训练。(1)理论阐释。教师首先明确:化形就是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声音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我们知道,任何抽象的认识总是从具体事物中“蒸发”出来的,所以,是完全可以还原到它个别的特殊形态上去的。在这种意义上说,这种想象训练法,就是把抽象之物“翻译”为它的具体状态。(2)比喻化形训练。最简单的化形法想象训练是创造形象的比喻。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像三点式游泳衣那样肤浅”“闹得如同倒了鸡鸭笼子”“穷得像一根刺”。(3)“形象的说法”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练习:如:“穷得叮当响”;进一步,可将词语化成一幅幅的画面。如:“笑”:她对我一笑,我仿佛看见从她脸上飘落无数的小星星,还叮叮当当的响呢(通感)。水乡之春:近处,一树淡雅妩媚的春花,掩映着白墙青瓦人家,纵横交错的沟渠,流水潺潺,剪裁(比喻)绿色江南大地。暴躁:她暴躁地脱下单旗袍,坐在窗口吹着,却还是浑身热辣辣的。她在房里团团地走了一圈子,眼光闪闪地看着房里的什物,觉得都是异样地可厌,异样地对她露出嘲笑的神气。像一只正待攫噬的怪兽(比喻),她皱了眉头站着,心里充满了破坏的念头。忽然她疾电(比喻)似的抓住一个茶杯,下死劲摔在楼板上;茶杯碎成三块,她进而踹成了细片,又用皮鞋的后跟拼命地研压着。2.合成训练。(1)理论阐释。教师明确:杂取种种人物、故事、环境,通过想象糅成一体,创造出新的人物、故事、环境。也可以用某一原型为骨干,集众美(丑)于一身。(2)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例如,小房间里有三人在聊天。一人矮小稳重,一人高大开朗,一个苗条灵活。如果要求将这三人合成一个人,可以这样描写:他是一个矮小的人,但他常常思考很大的问题,他的眼神非常灵活,目光四射,说话时满脸开朗、神采飞扬,因此跟他谈话的人不但不觉得他身材矮小,连那小房间也显得十分广阔了。3.推测训练。(1)理论阐释。教师讲解: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对我来说,往往一个想法、一个回忆、脑海里的一个画面,就是一部小说的萌芽。写小说就无非是围绕这个特定场面设计情节,或解释何故而致如此,或叙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而屠格涅夫谈《阿霞》的构思经过:情况是这样的。我路过莱茵河畔的某个小城市。晚上,因为无事可做,我想去划船。……我们从一个不大的火砾场边经过;火砾场的一旁有座两层楼的小屋。一个老太婆从下层屋的窗子里朝外张望,上层楼的窗子里探出来一个标致的姑娘的头颅。这时我忽然被某种特别的情绪控制住了。我开始思索,我想着:这个姑娘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在这个小屋里她跟老太婆是什么关系……就这样,我在小船里就立即构思好了短篇小说的整个情节。(2)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如下训练:例如:在幽静的湖边,杂石里有几片红色的纸片。拼起来一看,是一张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参赛证。从姓名看,似是女性;组别:通俗唱法组。这时,大赛并未进行。那么,参赛证的主人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报了名又不去参赛了呢?又为什么把参赛证撕碎在这湖边?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构思一个故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