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讲述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明确讲清历史事件,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二)能力目标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结构和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复习导入】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教师对小助教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当老师的小助手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家复习。如:展示提纲、提问、竞赛等。记录员做记录。小组长向老师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教师可聘请若干名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简称助教。有的负责检查学习用品;有的负责监督课堂纪律;有的负责记录课堂发言情况;有的负责检查作业;有的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复习、预习、学习、总结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教师向学生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郑和的生平。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经过明初劳动人民三十余年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原因。各组组长把小白板送到台前向全班展示。每组成员均担任一定的职务。有小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发言人等。教师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与鼓励。让每一名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这为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加上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都为日后的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明成祖派郑和到西洋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明成祖欲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教材认为是为了加强同海外的联系。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教师边向学生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边用多媒体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学生在地图上描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动员学生来自制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