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高中2022届第一学期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嫡长子继承制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世袭B.中央任命C.恩荫D.科举选拔3.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中央集权B.监察权力C.专制皇权D.改革力度5.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6.如下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秦始皇皇陵长城大运河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C.科学技术的先进D.手工业的发达7.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情况属于史学研究的“历史解释”的是A.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每年征发200万人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与分封制相比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D.1684年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8.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该看法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C.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9.太平天国制定了繁琐的“礼乐制度”;对诸王及其妻子儿女、亲戚和各级官员的称呼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各级官吏之间,上下的等级界线也十分严格。这说明太平天国A.追求合理社会秩序B.崇尚绝对平均主义C.认同封建等级观念D.效法西方礼仪制度10.历史学家张岂之《中国历史》描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此历史现象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11.《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该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结束了封建社会历史C.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12.1930年代,对于五四运动,国民党一方面认为它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上述材料体现出A.国共两党阶级矛盾在逐渐加深B.国民党否定五四运动学生革命精神C.政治立场是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D.五四运动是由国民党组织领导的13.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中共“三大”的召开B.遵义会议的召开C.八·七会议的召开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4.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目录序号内容三南开学校八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