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记知识纲要必背要点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苏共二十大。2.措施(1)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②玉米。(2)工业方面:改革③管理体制;扩大企业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2)局限:由于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④科学认识,不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赫鲁晓夫改革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恢复部门的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⑤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评价(1)改革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但仍没有突破原来的⑥计划经济体制;军备负担日益沉重,经济发展逐渐停滞。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1)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⑦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⑧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2.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主题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请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涉及苏联经济的哪些信息?3.根据材料三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质量。3.勃列日涅夫特别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要点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要点2: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提示:(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要点3: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提示:(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要点4: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提示:(1)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例1]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