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大成目标(2分钟)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使用说明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农业的相对落后;(3)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4)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斯大林的逝世。2、内容(1)经济①农业(突破口)原因: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苏联的农业形势已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措施:a、扩大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c、垦荒和种植玉米⑵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⑶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失败4、评价:基础案(5分钟)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⑴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⑵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5、失败原因⑴.改革没有结合国情⑵.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⑷.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二、苏联盛极而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1、改革进程(1)上台之初,经济改革,实施“加速战略”,失败(2)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①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这是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②改革方式: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③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总统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领导地位。2、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3、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4、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客观:体制僵化,矛盾深化,阻力很大。主观: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②政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③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④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5、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体制僵化、丧失活力体制僵化、丧失活力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政治前提削弱、放弃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逐步推进,比较稳妥结果失败、解体成就辉煌苏联的改革和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一)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1、社会主义是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制度、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苏联工业化中可以看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诞生,还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提升案(20分钟)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完善,要防止认识、体制方面僵化。2、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各国实际,根据在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3、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最终必须要取代资本主义,但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复杂、曲折艰难的。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防止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又要防止右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