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二、网络纲要四、同步训练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3、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至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原因: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4.推行:商鞅变法时首倡,为历朝沿用,明清时期强化。5.主要表现:商业垄断、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征收重税等。6.影响:A.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B.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1.原因:A.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B.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C.直接原因:明代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A.“海禁”指禁止民间贸易,只准官方贸易;B.“闭关锁国”指禁止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严格限制而非禁绝对外贸易)。3.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国防安全。消极:A.严重妨碍了⑦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⑧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社会时期。2、井田制:商周时期A.一切土地属于①所有;B.统治者通过层层分封赐予各级奴隶主,受封者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②;C.受封者还要向统治者承担义务,交纳贡税;D.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状,实行奴隶和庶民的③制度。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A.确立原因:根本原因:④的发展;B.确立过程:a.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⑤的合法性;b.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⑥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一部分土地)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少量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农民个体耕作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交税农民个体耕作农民自耕,向国家纳税D.弊端:土地兼并☆基础过关1.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2.《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3.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贵族特权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井田制基础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5.战国时期,秦王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的意义是()A.接受商鞅建议实行变法B.从法律上肯定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瓦解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6.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农民土地私有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土地国有制7.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国家授权许可D.豪强地主贪婪成性9.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并得到实践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10.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闭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