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限时集训(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而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C.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D.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2.如图为国际机构出版的某时期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三个中国地点:Peking(北京)、ShangHai(上海)、BeiBei(北碚,属于重庆)。该时期为()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2016·太原模拟)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这反映了()A.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B.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C.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D.立场问题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4.抗战期间,八路军宣传部门给日军战俘送去樱花图片,上面写道:“远海那边的故乡,樱花正盛开,家中亲人盼你生还,而不是挂着勋章的骨灰盒。”这一行为()A.有利于瓦解日军的战斗意志B.表明武士道精神已趋于衰落C.极大改变了中日力量的对比D.表明大部分日军有思乡情结5.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6.下面是1937~1945年侵华日军伤亡统计,对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防御阶段中国军队阻止了日军的疯狂进攻B.相持阶段日军放弃了大规模进攻C.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7.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璧”,“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民主势力”。这表明()A.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中国效仿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8.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A.国共关系有所缓和,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D.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9.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对毛泽东说:“润之,一起干吧,不要另立锅灶了。”毛泽东当即回答:“如果蒋先生给人民吃,还立锅灶干什么?”以上对话不能反映()A.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B.国共两党谈判代表的广泛性不同C.国共两党执政理念不同D.国共两党谈判目的不同10.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道“(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11.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A.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B.截断了敌军向关内的退路,为解放东北全境创造条件C.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共战略反攻的序幕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2.(2016·成都诊断)如图是进步青年发表的漫画《蜡炬成灰泪不干》。它意在讽刺“蒋政权”()A.背叛国民革命,背信弃义B.“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