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土地兼并的严重性2.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B.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3.《沈氏农书》中记载说:“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D.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4.《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是下面的()ABCD5.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6.如右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7.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技术垄断成为行规B.纺织业由政府专营C.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8.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9..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10.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B.出现最早的纸币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近代工业的出现11.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B.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C.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12.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13.“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对这政策相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内涵就是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14.“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