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建设主题1.(2015·四川绵阳三模·13)(24分)民主自由、民族独立是人类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史记·刺客列传》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汉·刘向《说苑》(1)根据材料一,请你简要对“明主”下一个定义,(2分)并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是否具有诞生“明主”的肥沃土壤。(6分)材料二现代西方民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原则和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又进一步提出“制衡”原理。启蒙思想者提出“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权力分立、以权制权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如英国并不是严格的“三权分立”。而是议行调和,就连标榜实行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的国家美国也发生了嬗变,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李振通《如何看待西方民主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述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形成的条件,(4分)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或“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的理解。(4分)材料三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8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启蒙运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建设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下定义,据材料一“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和“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可知明主应是有德行、知进退、会识人用人、谨言慎行的贤明君主;第二小问是否具有土壤,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关键是论述理由,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如答“是”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涉及限制或约束君主的因素,即政治方面历朝多有宰相或谏官可对皇权进行制约,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方面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董仲舒“天人感应”,明清之际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对君主的约束,如答“否”则结合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