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的历史分析摘要:从古道今,德育模式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社会背景不同,文化政治的差别,导致德育模式也不一样,但是其中也有相似的因素,德育各要素背后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本文以历史的脉络,不分国别,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德育模式进行一一梳理分析。关键词:德育模式;古代;近代;现代【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20)14-0003-02一、古代德育模式(一)孔子:伦理中心,启发教学。孔子一生里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都在从事收徒授学事业,擁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志向,并为之终身努力。教师要诲人不倦,忠诚于教育事业,毫无隐瞒。孔子认为,在培养德行方面,言传不如身教。孔子还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师生平等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前提,有教无类,坚持发展的学生观。教育对象方面,春秋末期,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孔子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提出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道德教育内方面,孔子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做人,使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四点,第一,“立志”。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志的培养,要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第二,“本仁”。“仁”即群体人伦道德的总称,是立足于家庭血缘基础上维系家族及社会成员的道德准绳,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具体有“孝”、“悌”、“忠”、“恕”等。“仁者爱人”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悌”是仁的根本,把仁和礼推及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各遵其德,各守其礼,构成一幅社会伦理关系网,这就是孔子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约礼”。礼为社会公共道德关系规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第四:“博文”,文是社会继承和创造的文化知识体系,在道德教育中,文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认识,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才能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关于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中使用了很多,主要有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道德教育的原则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行结合等。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孔子经常用心的观察学生,通过讨论和细心的观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第二,启发诱导,孔子教学,循循善诱,极其注重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采用“愤起悱发”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具备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孔子极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演绎能力,反对教师不顾学生实际的灌输式教育,因为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三,学行结合,孔子认为学与行是统一的过程,行是实践的第一原则,“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目的,是检验实践效果的标准。(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问答教学苏格拉底把道德教育看的十分重要,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徳统一”,他认为人有善有恶,主要是取决于人的知识而非本性。人有了知识,才会有道德。智慧就是最大的善,这是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特色。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者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和学生谈话,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作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根据不正确的回答继续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各种事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途径。苏格拉底特别注重实践,他把自制看作通往道德之路,人们应在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二、近代德育模式(一)梁启超:以新民德为基础,以致良知为途径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拉开了中国灾难深重的序幕,在思想领域是救亡图存,在道德领域方面,和以往古代的追求圣贤式的理想人格不同,近代追求的是新的理想人格的范型,在相应的人性学说的基础上。梁启超为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提出了“新民说”,他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