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考**省是文化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经验。正是在**浓郁的文化改革氛围中,我们中央党校文史部课题组不久前赴省会郑州,对XX市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实践进行了考察,同时也引发了若干思考。XX市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创意。综合起来看,就是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两条腿走路,即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益性文化切实地抓起来,又促使那些能在市场中打拼的文化走向产业,把该办的办好,把该管的管好,以项目带动体制变革。一、大胆转换思路,激活公益文化事业(一)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郑州是一座现代工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更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地上文物已经不多。因此,郑州人精心呵护着每一个作为文化符号的遗址和场馆,使喧嚣的现代城市保有一处处怡情励志的场所。公益性文化设施在文化建设上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带动作用。政府的钱投到一个地方,就要给城市创造一个亮点,使城市变得优雅、有品位。以XX市的城隍庙整修和文庙的复建最有代表性。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建筑是明弘治年间重建,1986年曾做过一次大整修。为实施免费开放,XX市又花200多万元做了整修。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设计考究,匠心独具,连公共卫生间和道路指示牌都力求在造型上与本建筑风格相匹配。文庙作为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之一,目前也正在进行大规模复建。市政府不惜花3000万元巨资把它打造成一个传世之作,还郑州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庙。此前,古文庙保存下来的古迹只有大成殿这一清代建筑,因历年泥沙淤积,大成殿下沉。文化局及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独创性地将大成殿整体抬高1.7米,重修部分完全按照文庙的规格建制。其建筑方式完全采用传统的木头榫铆结构,不用钢筋、铁钉和水泥。在内容上也进第1页共7页行了更新,西厢房的孔子生平馆内墙上是精美的孔子十二圣迹砖雕画,十分传神。现代化的郑州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都是国家一级馆。郑州博物馆是1999年落成的新馆,其建筑外形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基础,配以圆形碟状屋顶,取“天圆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古朴外形和现代化内部设施相得益彰。博物馆以郑州出土的珍贵文物为基础,展示郑州辉煌的历史。不仅展品档次高,配套设施完善,讲解员都训练有素,曾在全国两届讲解员大赛中都拿过一等奖。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XX市政府每年补贴近百万元,用于引进精品剧目,打造“绿色周末”文化品牌,让高雅艺术融入城市文化。2005年,XX市文化局在实施这一文化工程时,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把过去由政府单纯补贴的“绿色周末”变为政府扶持,社会、企业、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灵活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策动媒体、企业、观众的三维互动。具体做法是:电视、报纸等媒体主动与“绿色周末”联姻,以广告作为资本投入,把观众对“绿色周末”的关注,转化为收视率与发行量的提升,形成媒介回报。公司借助媒体的投入,折算成可计算的广告价值,并将剧场设置、宣传品印刷等打包销售给企业,吸引赞助,实现各方共享共赢。据策划“绿色周末”品牌的郑州中远文化传播公司提供的一组去年上半年演出数据显示,演出共支出200多万元,而作为主办方,政府投入不到50万元,其余资金都是通过上述运作方式另行筹措的。舞剧《大梦敦煌》等精品剧目和高雅音乐会登陆郑州,明星版《雷雨》就是在郑州举行的绝版演出,他们按照专业化的市场方式运作,遵循“概不赠票”的市场规则,成为这些演出活动的一大亮点,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买票观看也成为业内相传的佳话。(二)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探索公益性文化运行的机制2004年春节前,经XX市政府批准,市文化局决定。全市所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全社会公众开放,这在全国开创了首例。事实证明,免费开放切实拉近了普通人与文化的第2页共7页距离。城隍庙由过去每天接待20多位游客,到现在每天接待四五百人,初一、十五庙会时,每天游客最高记录达2000多人。城隍庙不仅开展民俗活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