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穷人》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我让学生在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研究,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有可能只满足于肤浅的生活认识而不愿意潜心读文,因此我决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2、理解不懂的词语,如: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4、学习本课中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掌握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并加以整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解题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二、初读课文,疏通文路多媒体出示初读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型;2、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3、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反馈初读情况: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着重正音析形。2、指名若干学生,排火车读完全文。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点评。(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2、学生自学:(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对个别学困同学适度提示方法。不妨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